随着科技的发展,互联网中的产品开启互联的新链路,文章中以汽车与手机互联为例子展开分析,这一讯息是否意味着万物互联即将到来呢?我们接着往下看更多内容吧!

在构建万物互联的智慧愿景下,各路厂商仍在探寻更多可能。就连不起眼的开关面板,都被 " 赋予 " 了远程控制、家居联动等一连串 IoT 层面的互联功能。
不过,相比车企们最近的动作,这些或略显 " 小儿科 "。比手机利润更高的汽车,正被华为、蔚来、小米等造车新势力,乃至老牌车企吉利等,打造成 " 人车家 " 生态图景中,万物互联落地的 " 新钥匙 "。
一、" 车手互联 ",新名词背后是万物互联 " 破圈 "?
" 手机 X 汽车 ",不做加法、做乘法。通过深度互联,实现彼此之间的无缝交互、无畅流转、无感体验,这就是正流行的新名词 " 车手互联 "。
基于智能座舱在芯片、算力等方面的升级,软件让汽车的智慧进阶成为可能。像手机上正播放的音乐、打开的微信应用等,车主可以 " 挥一挥衣袖 ",作别苹果、谷歌们提供的 " 镜像 "" 投屏 " 模式,在无感解锁进入驾乘空间后,手机上正进行的事务便直接流转到汽车的大屏上。
而车企们觊觎的 " 人车家 " 生态,再往深了看,则很可能是万物互联继智能家居场景后,在 TO C 市场的大尺度 " 破圈 ",甚至说是更有想象空间的落地。
根据公开资料,不久前,麦肯锡面向 15 个汽车市场、3 万余名汽车用户,对车机互联功能和车载数字服务的需求和偏好进行了调查。
麦肯锡的这项调研发现," 无缝互联是基本要求 ",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未来愿意使用车机互联功能以及车载数字服务。其中,电动汽车用户对这些服务的态度最开放,69% 的电动汽车用户计划使用车机互联功能,而传统汽车用户中有 47% 愿意使用。

不过,值得注意的是,麦肯锡的调查结果显示,目前仅有 17% 的用户对现有的车机互联服务感到满意。
由此来看,在相对较大基数的样本下,电动车主的付费意愿和功能期望很大,但手机与汽车互联所能提供的服务与体验,距离用户的预期还有一段路要走。
本文所论及的 " 车手互联 " 或将成为万物互联 " 新钥匙 " 这一判断,也非臆测。因为,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正急剧缩短。就在近期,以华为、蔚来、吉利三家为代表的 " 新老车企 ",在基于 " 人 + 车 + 手机 " 的互联上,正为各家车主带来无缝体验。
先行一步的车企们做出表态,如自造手机的蔚来汽车 CEO 李斌说,之所以不选择和手机厂商进行合作,而选择独立开发,是因为在硬件层面、底层软件、应用软件都得针对性地做专门的开发和设计,这是非常系统的事情。
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更是 " 敢言敢语 " 地对外表示,要 " 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 "," 手机可以链接车联网、卫星互联网,打造丰富的消费场景,做强生态圈 "。
到底是单纯做车轮上的 " 沙发 "?还是走出 " 舒适圈 "、主动 " 破圈 ",构筑车轮上 " 车手互联 " 下的万物互联智慧生态圈?这已经成了摆在国内外新老车企面前的一道新命题。而命题的终极指向,并非汽车,亦非手机,而是万物互联生态圈的 " 诗和远方 "。
二、新势力和老车企 " 拼武艺 ",更多车企还在路上
华为左手 Mate60 等手机,右手问界、智选等汽车,一个月的时间里问界 M7 销量得益于 " 车手互联 " 体验加持突破 1.5 万台。
吉利多品牌发力新能源车布局下,凭手中收购来的魅族手机这张牌,打造出了自家的 " 车手互联 " 系统 Flyme Auto,让领克 08 等车主体验飙升,据说接下来还会推出新款魅族手机。7 个月前,星纪魅族董事长沈子瑜就曾公开表示,没有手机软件赋能的汽车厂商都将逐渐掉队。
而蔚来汽车或许正是如此,不顾自身毫无手机开发基因,转眼就在前不久高调官宣了自有品牌手机 NIO Phone 的问世。
在这条从传统车机到 " 车手互联 " 进阶升级的路上,还有一个 " 力量级选手 " ——两周前正式发布 " 人车家全生态小米澎湃 OS" 的小米,这套系统将搭载于明年上半年上市的小米汽车上。此外,暂时只为其他车企 " 做嫁衣 " 也有 vivo、OPPO 等国产手机厂商,而苹果、谷歌甚至高通等一众 " 大佬 " 无一不在打着 " 汽车 X 手机 " 的 " 主意 " ……
就在 2023 年 10 月底,外媒曾曝出保时捷宣布未来的车型将使用谷歌的导航、语音助手和生态系统。保时捷的做法难免让人联想到苹果的 Apple CarPlay 和谷歌的 Android Auto,二者都是以镜像模式将手机上的应用 " 投屏 " 到汽车的中控屏上。
这种模式,在 " 车手互联 " 趋热之前,是车机交互的主流技术路线。甚至麦肯锡的报告也指出,与汽车内置娱乐系统相比,拥有 Apple CarPlay(或类似服务)的车主中 85% 更喜欢 Apple CarPlay 的连接功能。
然而,在智能座舱、万物互联等层面上更具价值想象空间的 " 车手互联 ",则是对 Apple CarPlay 或 Android Auto 等传统镜像、投屏解决方案的一种颠覆和革命。这种趋势下,保时捷这般豪车品牌还心心念念车机的 " 旧衣裳 ",到底是落伍还是对 " 汽车 X 手机 " 的万物互联未来存在 " 认知差 "?
或者说,科技企业 + 车企,车手互联及至智能座舱、万物互联生态的落地打造上,应如何形成 1+1 大于 2 的成效?蔚来模式、吉利做法更好?还是华为、小米的战略布局更具长远价值?面对一个尚不可估量的生态想象空间,到底怎样才是车手互联以及万物互联未来的正确打开方式?
这其中,蔚来、吉利模式,可看做是坚定的 " 造车派 "。尽管从 " 造车 " 涉足到 " 造手机 ",二者都无手机开发基因,但前者自组团队造手机、后者收购魅族打磨车手互联,却都不是要向手机要利润,只是为了通过开发手机或系统打造深度车手互联,进而提升汽车销量,以及抓住背后的万物互联生态机会。
华为、小米模式则可以称之为 " 两面派 ",既要秉承既有基因卖手机,也要 " 从手机中来,到汽车里去 ",向汽车市场要销量,同时还不 " 放过 " 万物互联的大势所趋。
以华为为例。其一,有与车主地位相匹配的 Mate 系列等自研旗舰手机和 Pad 等终端;其二,有具有延伸性的全栈式自研体系,包括芯片、鸿蒙系统等;其三,有在手机时代沉淀下来的品牌资产和用户信任。
这种背景下,用户或许更愿意将从驾乘到工作再到生活的全终端、全场景互联需求,都 " 交付 " 给那些在手机上带给他们丰富交互体验的厂商,来一揽子 " 打理 "。
三、技术 + 互联 + 生态," 见证奇迹的时刻 "?
始于万物互联早期的华为、小米,长期占位手机市场,再到自研芯片 + 系统,及至造车大卖,再进一步用 " 车钥匙 " 打开万物互联的新链路。
这是很 " 可怕 " 的。因为这样的模式下,万物互联随着汽车销量达到一定数量,可能一下子就让 " 人车家 " 的智慧生态加速度 " 起飞 " 了。
试想一下,当你回家放下问界的车钥匙和华为手机,家中的灯光、空调等各种设备会 " 智能 " 运转;甚至在快到家时,基于车手互联的精准定位和路况判断,会精准预估你的到家时间,并提前为你预热房间、启动电饭煲、冲磨咖啡……如此等等。
曾一度被看做喊口号大于落地效果的万物互联概念,经车企的 " 车手互联 " 这么一番 " 捣鼓 ",或能被焕新 " 激活 "。当越来越多车企走上真正意义的 " 车手互联 " 之路,万物互联也就到了 " 见证奇迹的时刻 "。
这里的逻辑是,汽车、手机是目前生活中两个高频的 " 智能终端 ",而驾乘空间与家居空间、办公空间交织在一起,就形成一个立体网状的生态结构。
因为万物互联说到底是一种基于科技的生态构筑,既可以是一家车企自己打造,也可能是多家车企成立一个联盟一起推进。当年海尔、华为都打造过这样的联盟,也建立过相应的万物互联标准,但由于当时用户侧缺乏充分的认知、市场教育等多种原因,终究未激起太多浪花。
而放眼未来,万物互联却是一个普适的生态服务链条。随着大模型、空间计算以及这两年大热的消费级 AR 眼镜等技术和终端走入大众视野,在 " 人车家 "、" 汽车 x 手机 " 基础上,诸如智慧养老、科学育儿乃至餐饮酒旅、新茶饮、新零售等多个 TO C 和 TO B 领域,都有被万物互联放大的生态价值。
试问,车企争抢下场 " 踩油门 ",以技术和布局比拼 " 车手互联 " 的 " 武艺 " 之下,是否意味着一个基于并有望突破 " 人车家 " 生态的万物互联更大未来,即将到来?